本來五月初已經計畫好要拿 B650E AORUS STEALTH ICE 組新機,規格抓好都準備要下訂時,看到了技嘉發表 X870/B850 背插板的消息,雖然一樣是都是白化稅,但從官網圖跟規格看上去和 B650E AORUS STEALTH ICE 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異:
- 記憶體插槽白化
- 多一條 PCIe 插槽 (插槽是全白的,但飾板多開了一個孔,對部分玩家來說應該是個扣分項目)
- 取消右上角的飾蓋,新增了 EZ-Debug Zone (帶 Q-Code LED)
- 主機板本體拿掉了 RGB LED
- CPU EPS 12V 從 8 PIN 升級為 8 + 4 PIN
(好欸!超到冒煙!) - SATA Port 減少至 2 個 (B650E 有 4 個)
- 多一個 M.2 插槽 (PCIe 4.0,走晶片組)
整體上沒有到差異巨大,雖然消息出來後 B650E 開始降價促銷又更香了 (7990 -> 6990),但白化稅納稅人很簡單,選最白的,所以不拿 B650E 繼續等 B850 AORUS STEALTH ICE 開賣。
(計畫有變.jpg)
開箱
外包裝 / 內容物
新設計的包裝,不是常見的經典飛機盒;拿貨時店員確認店裡有庫存,但在放滿主機板的貨架上翻了快三分鐘才翻出來,笑著跟我說原來外盒換新包裝了想說奇怪怎麼找不到 (因為盒子更大塞不進貨架了,跟其他旗艦級主機板一起放在另一邊更大的貨架上 XD)。
外盒正面,簡單樸素。
外盒背面為規格簡述、特色重點、I/O Ports 示意圖等資訊,左側小鵰立繪不錯看,感覺放到正面會更加分。
盒身側面。
移除封箱貼紙,原來是防拆的,留下了醜醜的痕跡,晚點再來處理你。
開盒,依序看看裡面裝了啥。
盒裝下層針對背插板特別設計四邊凹槽,為主機板背面插槽突出部分所預留的空間。
全部內容物如下圖,共有:
- 主機板本體
- 產品保證書
- 說明書 x2
- Wi-Fi / BT 天線
- SATA 訊號線 x2
- 機殼面板快速接頭
- M.2 槽軟墊 x3
- AORUS 銘牌
- AORUS 貼紙
主機板本體
接著來看主機板本體,正面全身照。
記憶體插槽白化。
帶 Q-Code LED 的完全體 EZ Debug Zone,通常只有大鵰系列(AORUS TACHYON/XTREME/MASTER/PRO)或 AI TOP 系列才有 Q-Code LED。
下半身,大面積飾板兼 M.2 SSD 散熱器,實物比官方的照片看上去還要白上許多。
卸下正面的 M.2 散熱器:
- 散熱器本體和 M.2 插槽都是快拆設計,很方便。
- 第一個 PCIe Gen 5 (M2A_CPU) 有比較厚的獨立散熱器,沒有背部導熱墊。
- 第二個 PCIe Gen 5 (M2B_CPU) 和另外兩個 Gen 4 插槽 (M2C_SB、M2D_SB) 共用一個大片散熱器,但有背面導熱墊加強散熱。
南橋散熱器上的小鵰立繪被蓋了海帶條真的是醜到哭,還好飾板蓋上去就看不到了。
M2B_CPU 插槽背面導熱墊的離型膜上有貼一塊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軟墊。
VRM 散熱器,一根熱管。
一體式 I/O。
背面全身照,背板上有一層保護膜,裝機前記得移除。
組裝上機
裝機過程
背插板開箱文沒有裝機過程才是正常發揮 (X
但這邊特別提一下,在 M2B_CPU 槽背面導熱墊的厚度應該是對應單面顆粒 SSD,安裝雙面顆粒的 SSD 時可能會像下圖那樣受擠壓造成些微彎曲 (圖中的 SSD 是 ACER Predator GM7000 2 TB)。
不過上層飾板蓋上去,正面的導熱墊也會擠回去,問題不大。(應該…吧…?)
其他的就沒什麼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直接開機過電。
(B2!99!成功點亮!)
VRM 散熱器上沒有了 RGB LED,對比 B650E AORUS STEALTH ICE 就略顯單調。
不過沒上水冷就還好,空冷裝上去基本上都遮住了看不到,體感上差異只有右下角少一塊發光區域。
剩下的全部裝上去,中間不合群的傢伙是因為 618 盈通油卡缺貨買不到。
雖然隔一個月後有補貨,但換換病發作完了,等下次發病再說吧。
BIOS
首次開機到螢幕亮起耗時約 20 秒出頭,進 BIOS 啟用 EXPO Profile 後重開機也是一樣。
初次進入 BIOS 如果是安裝 X3D CPU 的話會提示是否要開啟 X3D TURBO MODE (忘記截圖)。
BIOS 預設佈景主題為 STEALTH,覺得太亮不舒服的話可以切換為 AORUS 或 GrayScale 深色佈景主題。
懶人福音 ——— 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PBO) Enhancement,15 種設定檔一鍵快速優化 CPU 性能,實際上是針對 CPU 做這兩個設定:
- TjMAX Temperature
- Curve Optimizer (CO)
設定檔分為 3 個溫度牆 (90/80/70),每個溫度牆有 5 檔性能等級,5 檔分別對應到 CO -10 ~ -50,能否正常運作得看 CPU 體質。
挑幾個 profile 簡單測一下 (CineBench R23,9800X3D,室溫 28 度,CPU 散熱器風扇全速運轉):
- 全預設: Single Core: 2102 pts / Multi Core: 23201 pts
- 90 Level 5: BIOS POST 通過,載入 OS 時 Windows BSOD (很正常,CO -50 能過測的都是天選之人)
- 90 Level 4: Single Core: 2109 pts / Multi Core: 23570 pts
- 90 Level 3: Single Core: 2109 pts / Multi Core: 23390 pts
- 70 Level 2: Single Core: 2108 pts / Multi Core: 22959 pts
BIOS 其他功能介紹可參考技嘉官網。
心得
個人主觀感受上,相較於 B650E AORUS STEALTH ICE 的優點:
- 真正的全白 (記憶體插槽白化)
- 完全體 EZ Debug Zone
- 多一個 M.2 SSD 插槽 (總共 4 個)
- 新設計盒裝
相較於 B650E AORUS STEALTH ICE 的缺點:
- 主機板本體 RGB LED 拿掉了
其他缺點:
- M2A_CPU 插槽沒給背面導熱墊
- 6 層 PCB (這個價位其他廠牌的部分型號有給到 8 層)
以上,開箱完畢。